三創知識平台
依據三創教育的遠景,近代科技管理角度,淺談國內對「碳權交易所」的規劃與管理(三)
主題:依據三創教育的遠景,近代科技管理角度,淺談國內對「碳權交易所」的規劃與管理(三)
本三創教育知識之續集(三),依據經濟日報社論(8月17日)指出,宜要再度檢視碳交所,真正可幫助企業界與全國經濟發展的功能。(按前一個個案)
第三、依據碳交所初期體驗,靠自願減碳政策前景不樂觀。碳交所推動自動碳減量一次性的初級階段市場,而發現價格與流動性不足,而陷入「苦撐」情況。依據統計,台灣在2019年 CO2排放量達到256百萬公噸,而歴年來只有93家企業向政府註冊,願自動減量,成績不佳,僅核發24百萬公噸的CO2,靠自動減量的動力不易實現。
第四、目前由碳交所購得的國外碳權不適用歐盟碳關稅抵減機制(CBAM),因此,企業界的興趣大大打折扣。
綜合上述的建議,碳交所是否順利發展,宜參考國外經驗,「他山之石 ,可以攻錯」,政府要重視碳交所的國際接軌問題;本次社論最後之建議,期待政府要提前執行碳排放總量控制進度,進而發揮碳交所應有功能,培養淨零低碳產業園區誕生。
112-08.25 台灣雙福三創發展協會秘書長 黃廷合博士撰文,參考文獻:許瑋珂編輯,經濟日報社論 A2版——話題。2023.08.17.